MEMBER OF THE ARTICLE

会员专栏 MEMBER OF THE ARTICLE

会员专栏

爱乐合唱团吕成英的绝活儿,与合唱相辅相成!

time: 2022-03-04 08:22:13 作者:超级管理员

除了唱歌,她还有震惊全国的绝活儿
 

    全国四大书画装裱大师之一的洪秋声是她的慈父,也是她的恩师;在父亲营造的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中,她从一位喜欢唱歌跳舞的小姑娘,潜移默化之中爱上了古代书画手工装裱这一行;她曾在我国首届裱画培训班上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作技术示范;她主持过传奇女画家潘玉良中国画等遗作的揭裱修复;经她亲手挽救的古代书画珍品不计其数,连日本国的同行都大老远跑来打探她的祖传秘技
 
演绎这些传奇故事的女主人公,就是安徽省博物馆文物科研保护中心高级书画装裱师吕成英。据说,她的修复工作日程表早已排到了退休之后……       
 
   
 
  绿荫掩映的一幢小白楼西面的二层,就是吕成英位于安徽省博物馆西边的书画装裱室。刚走进室内,就看到四壁琳琅满目地挂着各类古色古香的名人字画,令人仿佛置身博物馆的书画展厅,目不暇接。吕成英正站在大红色的装裱台前,手拿排笔,一遍又一遍地给字画刷上浆水。取巧劲,要把纸刷出来,这样字画才能平整,她这样解说道。
 
        
       
她与父亲共同抢救宋代《金刚经卷》
 
  
      1976年吕成英从合肥四中高中毕业时,原在北京故宫博物馆工作的父亲洪秋声当时已被借调到省博物馆,从此余生扎根安徽,她当时就在家中给父亲工作时打打下手。作为我国苏裱的嫡系传人,洪秋声与国内著名书画大师赖少其、葛介屏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父亲手把手的指导下,她逐渐掌握了烫洗、揭裱、修补、上墙崩平、全色、镶嵌绫边等多个工序。她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第一次与父亲共同抢救国宝的经历。1977年苏州博物馆送来了江苏潥阳发掘的一座宋代墓葬中出土的两件泛黄的裹着干泥巴的纸卷,宛如泥棒。当时他们已经送了好几家国内知名博物馆,但没有人也没办法将画卷展开。此卷体积较小,高约10厘米,直径约3厘米。因年代久远,潮湿严重,纸质酥朽,泥与纸张粘连在一起。如果使用传统的清水冲洗法,肯定不行,而且还对画卷造成更大的伤害。她的父亲就让她把纸卷用绢裹住,再放到蒸架上进行熏蒸,然后用温水浸泡,再用镊子剥去外面的厚泥。揭展时需要在下面衬托水油纸,随揭随拉出水面,用宣纸吸去纸卷上的水分……
 
     等纸卷全部揭开后,专家才发现这竟是北宋初年用白金书写在藏经纸上的两幅《金刚经卷》。目前存世最早的是唐咸通九年的木刻本,而她与父亲共同抢救下来的却是宋人手抄的一件国宝。那一刻,她感受到了这一行当的奇特的吸引力,值得她一生去求索。
 
  
        
干这一行的,要会干木工活,还要有裁缝手艺
 
    
        
吕成英觉得自己干得有成就感的活儿,就是主持揭裱修复潘玉良的白描画、中国画等作品。著名旅法女画家潘玉良人生经历坎坷,艺术成令世人瞩目,其遗作4000多件全部捐赠给省博物馆。为了让这批历史珍宝早日与观众见面,省博物馆安排专人对这批画作进行了整理、修复和保护。
 
  当吕成英在库房里见到这批画作时,不由惊呆了:只见白描画、国画有八成是用牛皮纸托裱的,因纸质脆弱,画面有的多处开裂,有的因用浆过厚,画面多处都有褶皱……而众所周知,传统字画都是使用宣纸、皮纸、棉纸等托裱的。而潘玉良画作中的牛皮纸像刷了一层油的纸,不吸水,粘连很牢固,使用常用的烫洗法,根本揭不下来。
 
    祖传手艺遭遇了新挑战,怎么办?吕成英开动脑筋,想到了用浸泡闷烫等多种方法尝试,结果发现牛皮纸有的地方能揭开,而有的地方搞不干净,剩下了薄薄一层,最后,她不得不用中指轻轻搓磨……
 
  “干书画装裱这一行的,要会干木工活,还要有裁缝手艺,吕成英说,当年全凭着慢工出细活的心态,全组五个人加班加点,整整忙碌了四个多月,才仅仅修复了潘玉良的三四百件作品。
 
  1985年,潘玉良的遗作经过装裱后,焕然一新,迸发出动人的艺术魅力。在合肥首次展出后,陆续应邀赴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广州、深圳、重庆、台湾等多个地方巡回展览,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美术界、新闻界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这让吕成英十分自豪。
 
       
      
古代书画是会呼吸的,要时不时透透气
 
  
      在吕成英这里,记者第一次听说中国古代书画是有生命的,目前存世历史最早的是宋代的书画作品。这些艺术珍品,都是以卷轴形式存在的,目前大都存放在博物馆库房的一个个抽屉里。但是不是不能动他们呢?
 
  吕成英发现,受损的馆藏古代书画,大都遭到了虫蛀、霉烂……而时不时,最好在恒温恒湿的室内环境下,要将他们拿出来挂在墙上晾晾,因为吕成英感觉他们都是有灵性的,是会呼吸的,也时不时像人一样,需要透透气。纸寿千年是人们认识的一个误区,其实古代书画作品是很娇贵的,不能曝晒、不能受潮、不能……
 
  这是自己三十年来裱画时的最大感悟,吕成英说,与古代名人字画面对面时感觉更强烈。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的书画扇面《月洲图》、清代大书画家罗聘的扇面《繁梅图》当时已破损,有的扇骨也没了,甚至已折叠成形,无法对外舒展陈列。看着这两幅气韵生动的扇面,感受着文人们超脱隐逸的高古情怀,她决定用装裱册页的方法,让这两幅精品重现生机。
 
    由于折扇正反两面都有作品,一面是题字另一面是画作。吕成英小心翼翼地用小竹启子插入扇面夹层,缓慢转动,依次揭开,让两面都不会受损。后来,她发现扇面芯子是用云母粉色彩作画的,立刻想到要刷上胶矾水,让纸张多个保护层。经过她之手,这两幅扇面熠熠生辉,重新焕发出美丽的光彩。
 
    在装裱书画家赖少其的作品时,因山水作品大都用大写意绘成,她在用色、配料前先对作品进行做旧,再使用耿绢染成的影白色装裱,这样更突出山水的雄伟气势、画作的古朴大方;在范曾首次在省博举办个人书画展时,因大都为古代人物画,篇幅大而且宽大于长,所以在装裱配色上选用旧米色绫,加锦牙点缀,突出画意的古香古色,这让范曾本人都连连称赞……
 
    她的装裱技艺甚至引起了一些日本同行的注意。一些日本装裱师慕名到省博与她交流,打探一些装裱细节。与国内目前很多画室、画店使用了装裱机,15分钟即可裱一张画的浮躁风气相比,日本同行对于装裱业认真负责的态度、只求质量不计时间的工作作风,也深深感染着她。 
 
   今年是吕成英正式入行三十一周年。学无止境,是她的最大体会。她自我评价,与父亲这一辈的装裱大师相比,她还没有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境界,还需要点滴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为保护老祖宗传下的这些文化遗产做些实际工作。
            ·记者 戴小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