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 OF THE ARTICLE

会员专栏 MEMBER OF THE ARTICLE

会员专栏

歌与水

time: 2022-03-04 08:44:56 作者:超级管理员
——对歌唱艺术的一点感悟
乐山乐水

 
自己出了这个题目,觉得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那些如“行云流水”,“流淌的旋律”,“高山流水”,“歌声荡漾”等形容歌唱或歌声的比喻隐约又使我感到歌与水之间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关系,因此不揣其陋,牵强附会地谈一点感悟,并期同道批评指正。
       一、声的流畅与水的流淌
 
在听李双江、阎维文、廖昌永、彭丽媛、宋祖英、张也等大家唱歌时,每每觉得他们的声音不是从嗓子里发出来的,更像是从口中流淌出来的,口张歌出,高低快慢,掌控自如;起伏跌宕,张弛有度;或如行云飘逸,或似流水酣畅,给人以美仑美奂,余音绕梁的享受。而我等唱歌时只是觉得是一种气流和声带的碰撞,生硬艰涩,吃力紧张。差别在何处,除了先天条件不同外,可能就是技巧、方法、经验、艺术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吧。要让歌声似行云流水,我想应该具备“通”、“松”、“稳”、“熟”四个字。
所谓“通”就是要保证气息声音经过的管道通,通则顺达,通则流畅。反之不通则阻,不通则淤。声训中老师经常指出我们在挤声音,碰嗓子、压喉咙等正是说明我们的管道不通,或时通时不通。管道不通,声音就不会圆润柔和,流畅悦耳,“通”是基础,“通”是前提,因此学会打通管道是学唱歌,唱好歌必须要苦练和的基本功。
所谓“松”就是要保证躯体和心态的放松。众所周知,一个参赛选手在大赛中如果能发挥平时成绩的70%是为优秀,达到80%乃为高手,为何不能尽情发挥取得佳绩,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赛带来的躯体和心理的高度紧张所致。唱歌也是一样,“松”是“通”的前提,“松”是“轻”的兄弟。我等在唱歌时之所以会有气不接续,耗气费力,重滞不畅,甚至需要声嘶力竭的感觉,其中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松”,呼吸肌、辅助肌、声带等都始终处于一个紧绷不松的状态,管道不通畅,共鸣腔打不开,气息紊乱,浮浅无根,当然会感到吃力费劲,声音变形,若再加上心理紧张,就难以唱出圆润和美的声音。
所谓“稳”,就是要保证气息和节奏的稳定,也包括演唱时心态的稳定。声音是气息作用于声带的结果。气稳则声稳,气乱则声乱。歌唱者最应重视气息的掌控和应用。气息的升与降,张与驰,开与合、强与弱,大与小的科学掌控,合理运用无不关系到一首歌演唱的优与劣,成与败。节奏不稳既破坏了歌曲的韵律,也影响着和声的和谐。节奏不稳除了和演唱者自身的乐理和乐感缺陷有关,和气息的不稳定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演唱时常会出现音量的忽大忽小,节奏的忽快忽慢,音色的忽明忽暗,力度的忽强忽弱等等都是不稳的表现。因此加强演唱的稳定性也是我们这些学唱歌者需要刻苦学习,反复训练,勤思善悟以期能达到的。
所谓“熟”就是要熟悉歌曲的内涵,如主题,背景,环境、情绪等,更要熟悉歌词,“熟能生巧”“熟能驾轻”。不熟悉歌曲内涵势必不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意境,缺乏生动和美感;不熟悉歌词,疙疙瘩瘩,吞吞吐吐势必影响演唱的流畅,还会因演唱者的分心而带来气息的紊乱和心理的紧张。指挥常告诫我们要多自我练习,要尽快丢谱,就是要大家熟练掌握旋律和歌词,熟记歌词不仅能使唱的专心和流畅,也更利于大家集中精力看指挥,所以希望我们要做到勤奋主动,熟练掌握谱和词。
以上虽分述“通”、“松”、“稳”、“熟”四个方面,但四者之间又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不可或缺的。

       二、气息的掌控与水的蓄放
为了对水的掌控和水资源的合理引用,人们常会挖沟渠,筑堤坝,再根据需要去开合蓄放,为我所用。对一个尚不能去真正理解音乐美和其丰富内涵的人来说,往往会犯以音域高为荣,以声音响为壮,以突出自己为上的错误,飚高音,放音量,一发不可收拾,一放不能收敛,自己觉得很过瘾,很荣光。(本人也曾有类似的表现)殊不知这恰恰是对对声乐艺术的偏见甚至无知的表现。唱歌中对气息、音量和感情的掌控也犹同水闸的开合和水库的蓄放。是同小河淌水,慢流缓淌;还是如开闸泄洪,洪涛浊浪;是细水长流,还是一泻千里;是委婉含蓄,还是高亢激昂;是喜悦欢畅,还是愤怒忧伤等都需演唱者根据作品或指挥的要求去合理地把握。这点在合唱中尤为重要。有言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强壮是美,柔弱也是美;明快是美,含蓄也是美;不能准确地表达歌曲赋予的内容和意境,不能给人以悦耳舒服的声音,既是音再高,声再响又有何美之言呢。通过近段时间指挥和李老师对弱声的训练,我也体会到那种弱声的动人和美感,也渐渐学会对声音气息的掌控,自己都觉得舒服轻松多了。另外对音值长短的把握,对强弱的把握,也需要我们通过气息和音量的调节去实现。

       三、唱法与水形
道家云:“无为而无不为”。水无形但又有形,无形是水的基本特征,而有形则是相对概念,水能随遇而成形,如装在圆形容器则圆,装入方形容器则方,而这有形又恰是由水的无形而成,这是辩证法。歌唱的方法和形式有多种多样,如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独唱、合唱、组合等;各种唱法都有其自身的特征,这是有形,但不论何种唱法,其科学的发声都应是基础,科学发声就是无形,有无形再化有形,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对提高各种唱法的水平都是有益的。合唱的基本要求是要美声,这既是保证声音统一的需要,也是合唱水平发挥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美声唱法的基本知识,掌握其技能方法并为各种唱法所灵活应用。我们强调美声的科学,但又不能机械刻板,千人一面,削足适履,但我们在演唱不同的作品时,应根据作品的要求,在科学发声的指导下进行不同的处理。我有时发现有些人片面的理解美声就是声音靠后,尽量使用共鸣腔,唱的浑厚深沉,并借此去演唱不同的作品,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不伦不类,失去原作品的韵味和内涵表达,就像我们如果用浑厚的声音、多腔的共鸣去演唱《小背篓》显然就会失去那种活泼、天真、甜美的韵味,我们需要的是科学发声中气息、位置的合理运用,而不是一种音效的追求。这也可能就是把共性如何有机的运用到不同的个性之中吧!
就声乐艺术来说,本人尚属门外汉,从没有接受过此方面的专门学习、培训,写这篇文章时也未参考任何文献,完全是个人的一点见解和感悟,因此不仅有班门弄斧,信口开河之嫌,文章中也一定是错误百出,幼稚可笑,只是表明我在思考和感悟罢了。
 
201093

(责任编辑:管理员)